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艾灸是中医从古自今其中一大治疗手段

经常我们会听到【针灸】二字,实际上这词指的是—— 针刺+艾灸,两种手段一同进行以提高疗效。

平民百姓对针刺治疗或许不陌生,在耳闻口传眼见都会多少对针刺治疗有一定程度的认识。反之,一般人对于【艾灸】的认知缺不可同日而语。

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-素问》里的 ‘异法方宜论’ 提及: “北方者,天地所闭藏之域也。其地高陵居,风寒冰冽,其民乐野处而乳食,脏寒生满病,其治宜灸焫。故灸焫者,亦从北方来。” 这里注释这一段古文的大致意思。

  1. 天地所闭藏之域:严寒天气以北方为尤甚,常应冬令闭藏之象,故称为闭藏之域。《类经》:“天之阴在北,故其气闭藏,在时则应冬。”
  2. 乐野处而乳食,脏寒生满病:北方之人喜游牧生活,多食牲畜之乳。乳性甘凉,生饮则凉而且凝。寒凝于内易伤中土之阳,妨碍脾胃的运化功能而致胀满发生。以寒伤中阳故曰脏寒。
  3. 其治宜灸焫:焫(ruò),即用艾火治病的灸法。北方气候寒冷,人宜阳气内固。若中阳不振而寒气内乘,治宜灸法以温热助阳。直接收祛寒之效。

《黄帝内经》又称《内经》,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,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。相传为黄帝所作,因以为名。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,作者亦非一人,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。正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所指出的那样,冠以“黄帝”之名,意在溯源崇本,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。实非一时之言,亦非一人之手。

经典之面试至今约1200年,但在成书之前先贤圣人就已经开始用艾灸作为治疗的手段,不管治疗或保健乃至养生,艾灸绝对是不可或缺的瑰宝。
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艾是纯阳之草,能驱逐寒气,又名冰台、香艾、蕲艾、艾蒿、灸草﹑医草﹑黄草、艾绒,为菊科蒿属植物,具有温经止血、散寒止痛、调经安胎的作用,是止血的要药之一,为中医妇科常用药物。

关于艾草最早的记载,是其作为引取“天火”的媒介。中国有关物理、化学方面的重要文献《淮南万毕术》中记录了关于冰透镜取火的内容,“削冰令圆,举以向日,以艾承其影,则火生。”这可能也是艾别名“冰台”的由来。

艾蒿具广泛生物活性

  现代医学研究证明,艾蒿具有治疗慢性支气管炎、支气管哮喘、过敏性皮肤病、慢性肝炎、三叉神经痛、关节炎的功效,还可以软化血管,抑制痢疾杆菌、伤寒杆菌等病原菌的生长。艾蒿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性,能够起到抗氧化、清除自由基和抑菌等作用,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。

  北京中医医院中药师崔一然表示,艾有生熟之分。生艾为艾叶采来自然阴干;熟艾则是经过反复揉、捣,做成艾绒,亦或是用醋炒黑,甚至炒成炭,也叫熟艾。艾草作为医用,入药多用生艾,灸多用熟艾,又称陈艾,一般保存一年以上的艾叶谓之陈艾。
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《孟子 离娄》云:“犹七年之病,求三年之艾也。”可见春秋时期,艾草的疗效就已被认可,“三年之艾”更是对艾草使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艾为一年生草本植物,三年之艾,并非生长三年的艾,也不是陈放三年的艾绒,而是采摘后储存了三年之久的艾叶。

  挂艾人,食艾草

端午挂艾的历史悠久, 南北朝时出现了在门口挂艾人禳毒(消灾)的风俗。南朝梁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以艾为虎形,或剪彩为小虎, 帖以艾叶,内人争相戴之。”在宋代的民俗中,端午挂天师符,且以艾草、大蒜诸物缚成骑虎天师像,用以驱邪辟毒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载:“五月五日……采艾以为人,悬门户上, 以禳毒气。”由此可见,除采艾叶扎成人形外,也将艾叶扎成虎形给妇女和孩子佩戴来避邪驱瘴。因为艾叶具有浓烈的香气, 可以让人神清气爽,少生疾病,亦有人用艾蒿入枕头以达到宁心安神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。

“食艾”即以艾草为食。中国人讲究“民以食为天”, 神农尝百草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医药文化的肇始,中医“药食同源”理论追溯于此。中国古人早在3000多年前就以鲜艾入膳, 陈艾入药,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艾草饮食文化。
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艾草既可内服也可外用,最新的中国药食同源品类已经把艾草纳入87个种类之一。艾草饮食主要包括饮用和食用两个方面。一方面,艾草饮用包括艾草茶、艾草汁和艾草酒。《本草纲目》、《名医别录》和《药性论》中均有艾草茶的记载,艾草茶主要以艾叶泡成,也可以是艾叶与其它材料混和泡制。艾草茶加工步骤主要有粗揉、蒸煮、中揉、干燥四个环节。艾草茶可分为艾草豆汁茶、红花艾草茶和当归艾叶茶等。艾草茶不仅可以治疗疲劳与空调病、肥胖与高血压、保肠胃护肝脏等类型的现代文明病,而且还可以治疗妇科疾病、治疗心脏病和神经痛。

唐《食疗本草》中记录:“春月采嫩艾作菜食,或和面作如弹子”,时至今日在我国江南地区仍保留有清明节吃艾草青团的习俗。

“透诸经而治百病”——艾灸

中医认为,艾灸可以“透诸经而治百病”,有通经活络、行气活血、祛除寒湿、回阳救逆、防病保健等功效。《本草纲目》言:“凡用艾叶,须用陈久者,治令细软,谓之熟艾。若生艾灸火,则易伤人肌脉。”陈艾灸火“温而不燥,润能通经”,新艾施灸,火烈有灼痛感。但也并非越陈越好,保存3-5年的艾草最适宜艾灸,既祛除了燥气,又保存了药性。东晋 葛洪《肘后备急方》载“以艾灸病人四床角,各一壮,令不相染”,是以艾叶烟熏消毒预防瘟疫传染病。
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艾草并非艾灸的原始材料,人们通过反复实践与比较后发现,艾草因其取材方便、操作简单、效果显著而成为灸的主要用料。艾灸历史非常悠久,早在三国时期曹翕就撰写了历史上首部灸法专著《曹氏灸方》,魏晋南北朝是灸法的快速发展阶段,尤其是两晋时期的灸法得到了长足的发展,出现了一批灸法大家及代表性著作。

在古代行军打仗千军万马,最重要的是水源,没有水可不行,没有水军队就不能前行,那怎么办呢?那时军队一直采用艾草来找水源。艾草生命力顽强,只要有阳光的地方,就会生长,因此到处都有。所以军队到了荒原上的时候,士兵就会分头去找艾草(或者干脆行军时随车带上干艾草),然后把艾草堆成一堆,点火燃烧,艾草燃烧后,艾草它有一种特性,就是性向下,并有自动找水的功能,艾草烧着后,产生的艾热会顺着地下走串,直到它找到出路,当遇到水源的时候,就会将随水一同蒸发升腾,这时军队就在方圆5里去找看看那里的地面有水雾冒出来,如果有冒出了,就是表示这个地方有地下水。这个时候在从有烟冒出来的那个地方去挖下去,不一会儿就会有水出来了,这样就有水喝了,又可以继续打仗啦!这就是用艾草找水的故事。
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其实将艾草用到人身上治疗疾病,亦是如此。

艾热进入人体后,随气血循环,也具有自动找水、并祛除湿气的作用,遇到人体某个部位的湿气、寒气,它会慢慢将湿寒之气逼出体外,这就是为什么艾灸能够温散寒气、活血行气、温通经络、回阳固脱、升阳举陷、消瘀散结、拔毒泻热、防病保健、延年益寿的根本原因。

  历史上利用艾灸成功治病不仅历史悠久,而且举不胜举。东汉时期,华佗擅长用灸法给患者治疗疾病,他一般选用一两个穴位,每个穴位灸七八个艾炷, 病便能痊愈。艾灸有特殊疗效。例如人体体表或体内生长出的肿瘤、赘疣, 如果采用艾灸来治疗 ,往往能够立即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。

相传东晋葛洪妻子鲍姑,更是擅长用灸法,她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女灸疗专家。《鲍姑祠记》记述:“鲍姑用越岗天然之艾, 以灸人身赘疣, 一灼即消除无有, 历年久而所惠多。”明代李梃《医学入门》言:“药之不及,针之不到,必须灸之”, 说明灸法可以起到针、药有时不能起到的作用。

Image
照片来自于网络

以上的内容以及资讯来自于:

  • http://health.people.com.cn/n1/2017/0320/c404177-29155448.html
  • http://m.xinhuanet.com/book/2020-06/24/c_139163180.html
  • 内经选读”十二五〞十一五州十五”规划教材/王庆其-中国:中国中医药出版